第五章(1 / 1)

飞儿约了同学去打球,他破例早就换好一身运动服,然后催我开车送他去体育馆。

“爸,你快点,我要迟到了!”飞儿的焦急的语气里明显带着不满。

我昨天回来的时候忘记充电,虽说是混动版的,但是我已经习惯了纯电模式,就不愿意多消耗一点汽油。

于是我看了看手表,最近一班公交车马上要到了,就对飞儿说,“爸爸昨天忘记充电了,油也不多了,要不你坐公交车去吧,也就是五站地”

我万万没想到,飞儿会因此摔门而去。我愣了很久,似乎被他的举动震惊了。难道坐一次公交车有那么丢人嘛?

像他这么大的时候,我每天穿着沾满泥土的裤子上学,从来没觉得丢人。因为我没办法,早上出家门的时候,我会故意把裤腿挽起来,换上一双破鞋子。然后把营长叔叔送我的那双黄胶鞋装进书包里。等翻过了飞云岭,来到部队营房,再把破鞋子脱下来,换上黄胶鞋,即使我这样,裤子上还总是沾着泥点,草屑,树枝,也会有蜘蛛网,小虫子落在我的衣服上,我身上总是散发着树叶、草刺儿、雨露、昆虫、汗水混合在一起的味道。

同学们没人看不起我,因为他们比我好不到哪里去。我们绝大部分都是农村娃,大家都很穷。班级只有周助理的儿子周晨和铁路子女谷冰不是农村人。而周晨因为学习好,父亲又是镇上的司法助理,所以总是高高在上,从来不会正眼看我们。我们这些农村来的孩子也都不怎么搭理他。而谷冰跟周晨完全不一样,她人很善良长得也漂亮,对谁都热情,一点架子也没有。我那个时候心里挺喜欢谷冰的,但是也只是有一点朦朦胧胧的好感而已。

到了初二的下学期,班里的同学陆陆续续的开始退学了,村上只剩下我一根独苗。我还在努力地坚持,由于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漫长的路上,学习成绩虽然还很好,但是也出现了退步。家里的农活儿越来越重,我的身体渐渐也有些吃不消。张桂华继续担任我们的班主任,她的语文课一如既往的绘声绘色,只是板书没有一点进步。

那一年,我在平淡中度过了自己的十六岁花季。那一年的记忆是那样苍白无力。

唯一记忆犹新的是我最敬重的闫老师调走了。

那天清早,刚离开营区,车胎就被石头子扎破了,尽管我拼命地赶时间,闫老师的最后一节课还是迟到了。闫老师看见我风尘仆仆的样子,一脸的云淡风轻。他坐在讲台上,红着眼睛,声音有些古怪。他写字的手有些颤抖,但是口中依然发出十分标准且带有浓厚伦敦腔的英语。十分庆幸,从刚刚接触英语开始,闫老师十分注重发音和语感的训练,他不怎么讲语法,却把大部分课堂时间用于听力和朗读。他讲课的时候会刻意讲很多我们听不懂的英语单词和句子,让我们结合语境去理解,用他的话说,学习一门外语,别管他对错,先张开嘴再说。

下课之前,闫老师按下了录音机的开关。教室里十分安静,Mr.Yan——我的英语启蒙老师用十分低沉的语调讲了一大段英文。我专心地听着他口中发出的每一个单词,大致理解了他的意思。他叫到我的名字,Peter,你给同学们翻译一下。我大致能听懂他讲的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告诉大家:亲爱的同学们,这也许就是我给你们讲的最后一节英语课了,以后会由我的妻子孟繁英老师代替我。希望你们以后热爱英语,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祝你们一切顺利!

“verygood”,闫老师走了,没带走一丝云彩。他留给剑桥英语词典是那么厚重,他的每一句话都触及我灵魂深处,热爱英语,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只有热爱,才会成功,只有热爱,人生才不会有遗憾!

闫老师走了,他去了县政府当了一名秘书,后来又成为位高权重的领导,他的才华终于得到了施展,他的隐忍,不屈终于成就了他辉煌的一生。他成为我中学时代最重要的人,甚至没有之一。他的形象始终占据我心中最重要的位置,时隔多年那段话依然铿锵有力,振聋发聩!

——热爱英语,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放学的时候,我站在高高的飞云岭上,镇中学坐落在大山下,模模糊糊,变得遥不可及。我拿出闫老师送我的词典,书签上写着隽秀的签名。我一页一页地翻着,里面几乎没有一个汉字,我突然觉得这本书就像我的人生,自己能掌控的少的可怜,未知的的东西却浩如烟海。

我陷入了长久的沉思,在十六岁的花季那个凉爽的下午。我站在飞云岭上,听着风儿在耳边呼啸,看着流云从头顶飘过,我在内心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我每天这样翻山越岭去学习到底为了什么?为了父母?为了兄弟姐妹?我了自己?还是老师同学?

我用树枝在地上画着孙悟空,赵子龙,关云长,我反复咀嚼着绝带苦味的草叶,我看着溪水水顺着谷底飞流直下,阳光反射的光晕五彩斑斓,似真似幻。我平生第一次沉醉在大山里,直到最后在我准备起身离开的时候,我终于想明白了:学习是为了热爱,唯有热爱才能战胜无知,获得尊严,赢得荣耀。

面对飞儿与日俱增的叛逆,我苦恼了许久。但是,我没有去责怪他,而是有选择地保持沉默。多少次,我想把自己少年时代的经历和感悟,一股脑儿讲给他听的时候,我还是犹豫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美好,每个时代也有每个时代的缺陷,生活在如今盛世中国的孩子们很难去理解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艰难岁月,而我们年少的时候何尝不是如此呢?

教育,从来不是发号施令,而是耳濡目染,用心感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