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尚武之风、社学35(2 / 2)

明朝在制度上继承了宋朝的许多治国理念,其中包括了“以文御武”的政策。明朝初期的皇帝们,如洪武帝、永乐帝等,都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来巩固中央集权,其中包括对武官的严格监控。

在正统帝北狩之后,明朝的武勋集团遭受了重大打击,原本与文官体系勉强维持的平衡被打破。

京师三大营的控制权发生了转移,原本由宦官和武勋贵族共同管理的军事力量,逐渐转为兵部直接管辖。同时,五军都督府的职能和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从一个相对独立的军事管理机构转变为兵部的下属单位,这标志着文官集团在军事领域的影响力得到了加强,武人原本有所好转的地位再次下降......

朱平樻深吸一口气,稳定了一下心神,将那些飘散的思绪重新聚焦。

“张培兴!”回望眼前,李二目几人接过慰问品,朱平樻并没有急着让他们下去,反而念起了另一个名字。

一名须发花白,约莫五六十的老秀才微微弯腰,双手作揖,神态恭敬而又不失风骨,他的声音略显沙哑却透着一股书卷气:“老朽在此,不知都督大人有何吩咐?”

“你是天启六年的生员?”朱平樻审视着张培兴的履历,语气中带着几分探究。

“老朽才疏学浅,幸得先祖庇佑,堪堪过了院试,得了个秀才的名号。自知无力上进,便归故里,致力于启蒙教化,以笔墨传承文脉,开蒙后学。”张老秀才身着褪色的蓝长衫,衣缝间细密的补丁透露出岁月的痕迹,面对朱平樻的询问,他以平和而坚定的语气回应。

“老先生回乡教书,意在惠泽乡邻,实属美事。然而近年来战祸连连,天灾频发,恐怕愿意且能够支付束脩以求学的人并不多。”朱平樻神色淡然,话语中透露出对时局的忧虑。

“这......”张老秀才面对这番话,不由得沉默了。教书育人固然崇高,但他也需谋生。即便他已将束脩降至最低,在这动荡的年代,前来求学的人依然寥寥无几。若完全不收束脩,他又将如何维持生计?

“老先生,无需过于忧虑。“朱平樻柔声安慰道,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温和的鼓励,“我并非在指责,相反,我正有意重振社学。您将如同军中将士一般,直接从都督府领取俸禄。至于学生的束脩,我们可以考虑免除,以减轻您和学生的负担。“面对张老秀才的尴尬,朱平樻提出了一个既实际又体面的方案。

“我设想着,“朱平樻继续说,“请您这样学识渊博的长者为村中孩童启蒙,传授他们知识和品德;同时,李二目等勇士在保卫村落之余,也能教授孩子们武艺和兵器的使用。毕竟,自古以来君子六艺,射箭与驾车技艺是基础。“在张老秀才沉浸在这一提议中时,朱平樻迅速而清晰地描绘出了他的教学蓝图。

随从们小心翼翼地将几杆锃亮的鲁密铳和一排锋利的腰刀呈上前来,这些武器将成为乡巡检所的宝贵储备,同时也是村中孩童习武训练的得力工具。鲁密铳的黑色金属光泽在阳光下显得尤为冷峻,而腰刀的刀刃则闪烁着寒光,刀柄精美的装饰透露出它们的精良工艺。

张秀才的目光不时瞥向那堆在一旁的禄米,喉结随之微微颤动,显露出内心的激动。然而,他终究是饱读诗书之人,深知文人应有的矜持与自持,因此他努力保持着镇定。

“都督厚意,老朽铭记于心。定当竭尽所能,以报此恩。”老秀才的声音虽然平静,但言辞间透露出对朱平樻提议的重视与感激。

在都督府的慷慨支持与乡中长者的期待目光中,老秀才终于颔首,接受了朱平樻的安排。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