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食驯其志63(2 / 2)

“是啊,干嘛不呢?”

颛顼见火候差不多了,再次提高了嗓音说道:“各位放心,我颛顼在此对天神发誓,今天你们只要戴上我高阳氏族徽,咱们就是一家人。既然是一家人,咱统统都搬去城里安家,我保证今后有粮一起吃,有事一起担。”

“好,我家来!”

随着喊声,一个朴实的后生跳上台子,然后回身招呼着一家老小上了台。几个人依次从主事的汉子手中接过牌子挂在胸前,台下的人们指指点点地议论着,目送着这一家到台下领了粮食,兴高采烈地进城里去了。

这时,又有一人挤到台前,叫道:“我也来!”

周围的人一看,都颇为意外,因为这人正是刚才出言为难台上主事汉子的巫抵,没想到这一会儿功夫,他倒是变得比谁都积极了。

颛顼看众人神情,手指着巫抵笑道:“连他都来了,你们其他人还等什么!”

这一句话音刚落,便听到人群中喊声纷纷响起:

“我们也加入。”

“我家来。”

颛顼再看台下,转眼间已经是人头攒动,涌向前来。只听得台上主事的人喊着:“不要挤,排好队,一个一个来。”

颛顼心下大定,因为他注意到,连刚刚那个态度颇为抵触的木匠老者也已经低着头,随着人流挪动着脚步,排在了等待加入高阳氏的队伍之中。

春天来了,万物发新。

济水东流,一支船队顺水缓缓而行。这是帝君从河阳返回东土的队伍。

青阳站在最前的船头,看着两岸熟悉的景色,耳畔隐约听到了断断续续的歌声:

无耕甫田,维莠骄骄。

念彼帝墟,劳心叹兮。

无耕甫园,维莠桀桀。

匪思远地,未几见兮。

总角婉娈,清邑少君。

匪思远人,不知期兮。

曷至哉?

【1】

歌声勾起了青阳的回忆,他几次取道济水,往返于河洛与东土,岁月如梭,如今物是人非。当年的太昊氏大君、大巫沮阳、羲和二老、云相风后、柏夷、柏高、常先、昌意、玄嚣诸人都已作古,大哥休虽然尚在,却早已一病不起,形同枯槁。

青阳黯然伤感,不由得轻轻叹了口气。

“青阳,这里离清地不远,我们是不是该去看看?”

青阳闻言转过头来,原来是大夫人鸿风在身后轻声提议。

“嗯,是该去看一看,已经太久没回去了。清是我最初的封土啊。”青阳喃喃地说着,伸出手去拉鸿风,却无意中瞥见了她脸上的皱纹,心中暗道:她也老了。

清邑的城寨门口,族人们得知青阳归来,自发地聚集到了清水码头来迎接帝君。

青阳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不管是洪水过后的小颢、衰落的汶邑、一潭死水的轩辕之丘、还是刚刚寄居过冬的河阳之地,都不象清邑这样能带给他回家的亲切和踏实。

自从得到了帝君的名号,青阳就没再回过清邑。看着少时熟悉的城邑,青阳想到了初登帝君之位时的五凤祥瑞,那是朝气蓬勃、欣欣向上的年代,鸟官设立,鸟师初建,帝都小颢正在规划之中,大欵、柏夷、柏亮、薄音、赤民等人才济济。如今柏亮还在远方辅佐着颛顼,剩下的人就只有赤民了,他应该就在清邑啊!

想到这里,青阳的目光在迎接的人群中急切地搜寻着,可他终于失望地发现,人群中并没有赤民的身影。

“帝君大人,您终于回来了。”

“帝君大人还走吗?”

听着耳边人们你一句我一句的热络询问,青阳没有回答,他只是下意识地向人群点头示意,脱口而出的话却是:“赤民先生现在哪里?”

陪同的一个小使连忙回答道:“报告帝君,赤民先生就在城中,只是他病重已经有些时日了。”

赤民在城中的住处有三间房,围成一个开口的回形院落,房子都不大,全是夯土墙基,配以木窗,加上草顶。

青阳来到屋前时,赤民已经在传讯小使和夫人的搀扶下迎出了屋外。

虽然得知赤民生病,已经有了些心里准备,但是当青阳见到赤民满头虚汗、颤颤巍巍的样子时,不免还是大吃了一惊,他急忙上前抓住赤民的手问道:“小颢一别,先生如何就成了这般样子!”

【1】根据《诗经–齐风–甫田》改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