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终南山巧逢李光王68(1 / 2)

秦家沟的巡视结束,谢绝了众人留下吃饭的苦劝,看天色尚早,凌綯决定去终南山走一圈,毕竟有一阵子没见吕老道了。

进入终南山中,凌綯心情大畅,时值五月,树木葱郁,鸟鸣啾啾,间或闪过一条小溪,蜿蜒而下,水流清澈,几可见底。凌綯心想,无怪乎从古到今这和尚道士都喜欢到深山里建庙观,这种地方呆久了,确实不愿想那红尘中的俗事。

说话间来到太乙观,一问才知道吕洞宾却是去长安了,连那韩湘子都未在观中。不过一众执事道人均知道这位“传法师叔”的大名,热情邀请凌綯留下。谢过众道盛情,凌綯决定再进山中游玩一番,去年冬天也倒是想进山来着,可是不巧赶上大雪,自己迷路了,不过却阴差阳错救了郭芙蓉,也才有了后来自己的这些故事。

凌綯将马匹托付给道人,只自己和常福两人步行,迤逦向深山里行去。二人便溜达便欣赏路边风景,走了约五、六里路的样子,忽听前面水声轰鸣,转过山路,眼前现出一挂瀑布来。那瀑布高约数丈,宽约丈许,犹如一匹白练从空中垂下,水势颇急,水流从高处落到岩石上溅起无数水花,却甚是壮观。

瀑布旁边不远处有一巨石,石上盖有一凉亭,此刻凉亭内正有几人在观赏瀑布。凌绹走近看那几人时,只见似是主仆模样,中间一位青年公子正在观赏瀑布,其余几人皆是随从打扮,身材健壮,感觉孔武有力,几人腰间凸出,显见得藏有兵刃。

几个随从看凌绹二人走近,见他穿一身白衣,斯斯文文,不像江湖人士,倒也不阻拦。那公子回头见凌绹过来,见他面目清秀,文质彬彬,心有好感,便冲凌绹微笑拱手,道:“这位公子请了。”

凌绹看那公子比自己要大上几岁,一身衣着倒不甚奢华,面容端重颇为质朴,只是举手投足之间隐隐有贵气凸现,再看其腰间挂一玉佩,晶莹润泽,绝非凡品,只感觉此人并非常人。见公子主动打招呼,凌绹连忙上前抱拳道:“不敢当,不敢当,扰了兄台清兴,实在小弟罪过。”

那公子道:“不妨,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大家一同赏瀑才更有雅趣。看兄台模样,也是从长安城中来的,敢问台甫如何称呼,可还在读书么?”

凌绹道:“不敢,小弟凌绹,在长安城中开了一个小小的酒楼,叫醉仙楼,今日来山中寻友未遇,正好随便走走,却不知兄台如何称呼。”

听了凌綯的话,那位公子明显有些惊讶,笑道:“真是人不可貌相,我一直以为这醉仙楼的东家是个大腹便便的汉子呢,没想到却是个翩翩公子。”顿了顿又道:“你家的饭菜我是吃过的,味道很是不错的。哦,对了,我叫李怡,也是长安人。我痴长你几岁,你叫你贤弟如何?”

听到“李怡”这个名字,凌绹心中一动,心道这莫非是后来的唐宣宗李怡么。

凌绹猜的不错,面前的这位公子正是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李怡,论辈分乃是文宗和武宗皇帝的皇叔。李怡本是宪宗晚年所生,故年龄比侄子还小,他自小为人持重少言,宫中人都以为愚钝,实则他深知宫廷斗争险恶,为明哲保身,故内敛精气,善自韬晦。后来长大后李怡被封为光王,便四处游历,一则远离宫廷,避免惹祸上身;二则了解各地风物,体验世情,同时也能在外结交一些有识之人,以图后用。

那李怡爱好佛法,近几日他在终南山的几家寺庙中游玩,听主持讲经说法。今日无事出来走走,正巧遇上凌绹。

凌绹心中虽有疑惑,身上却不敢怠慢,抱拳施礼道:“如此小弟见过李兄,还望兄台多多指教。”

李怡见凌绹客气,便伸手拉住凌绹一起坐在石凳上,笑道:“贤弟客气了,我可是听说了不少长安城中有关贤弟的传说呢,什么冲冠一怒为红颜、设三计扳倒权奸李绅,对了,还说贤弟诗赋风流,一阙《一剪梅》惹得花魁情动云云,贤弟现在可是长安城中大大的名人。”

一番话说得凌綯不禁脸庞发烫,不过看李怡表情也不似出言讽刺,遂尴尬笑道:“小弟年轻孟浪,惹得李兄见笑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