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不渡人(6)圣明93(2 / 2)

“可惜顶层太小,从来容不下两个人。”

马元贽闻言意犹未尽,正准备接话,只见李瀍已经负手而出,越过摆着早膳的前厅径直出门,喊道,“陛下,您早膳也不用了吗?”

“不用了,今日有一场硬仗要打,打赢了再回来吃饭。”李瀍催促道,“还不叫人摆驾宣政殿!”

“诺!”

马元贽赶紧命人拉来御撵。

坐在御撵上穿过大半个太极宫的李瀍,看着驱散黑夜再度冉冉升起的旭日,仿佛在看一个重新冉冉升起的大唐,谁也不能阻止他复兴大唐的决心。

耿耿檐飞怪兽头,辉辉瓦叠鸳鸯片。飘飘万叠彩霞堆,隐隐千条红雾现。门钻几路赤金钉,槛设一横白玉段。窗牖近光放晓烟,帘栊幌亮穿红霞。楼台高耸接青天,廊庑平排连宝院。兽鼎香云袭御衣,绛纱灯火明宫扇。

青铜兽鼎中吞云吐雾,隔着层层绛纱,李瀍盯着天上的那轮红日独自道,“今日朕就要破了这一旧规陋习!”

“在朕的大唐之内,绝不允许再有一人专权、集权、弄权,颠倒日月乾坤!”

……

宣政殿上。

孔雀羽扇后,李瀍正襟高坐于丹陛之上,一把合上工部的折子,直接挑明了他今日的头等议事,“工部水监报致仕官员白居易发现伊河淤堵,带领洛阳一方百姓自筹修建龙门山,朕闻此事,决意要重赏于他。”

“不知陛下赏白公什么?”

昨日已得道消息的令狐绹上前问道,说话间已经改了白庶老的尊称。

李瀍翻看着工部的条呈,一条条历数白居易所在任上功绩:“长庆二年,白居易于杭州修白公堤;长庆三年,治理西湖,解决干旱,疏浚六井;为了管理杭州各处水利工程,白居易撰写文告《钱唐湖石记》,订立规范章程。碑文800余字,石碑至今仍嘉立于杭州以示后人。宝历元年,白居易于苏州,发动民众,又建山塘河工程的兴建,使苏州与运河水陆两路实现贯通。”

“白居易如今已七十有三,致仕两年,身在民间,却依然忧国忧民,见洛阳龙门山往来船只时常例反,便主动为民请命,为国分忧,堪为天下表率。”

“人人都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朕绝不让许朕的治下,官员心存报国之志,却蹉跎一生,报国无门!”

李瀍于御案上提笔,在白麻纸工整地写下两个字,“朕今日就要七十有三的白居易,晚年拜相!”

此言一出,不仅言官伏地,百官叩首激动高呼:“陛下圣明!”

夸赞声之大,更是空前响亮。

试问哪个言官,文武,大半生的岁月,不在等一个明君处世?

可惜这份激动却只是让站在朝堂之上的牛李两党更是显得异常沉默难看,脸色晦暗不明。

令狐绹手中握着的制诏的笔,也是悬而不决,久久不知该如何提笔写这封拜相赐官的“翰林制诏”。

李瀍高坐于甘露殿上无所顾忌的看着百官五彩纷呈的脸色,又道,“今日不管是有人要反对也好,赞同也罢,于公于私,朕都要封他白居易。”

这句话显然是针对李德裕一人说的,闻言他在牛僧孺的嘲笑中,霎时抬头,愕然道:“陛下!”

登基四年以来专宠专信李德裕一人的李瀍,这次难得没有看他,只是对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宣布:“这封翰林制诏,朕要传送诸道,告知天下,朕的大唐,不仅有匡扶社稷之重臣,还有治世安民之能臣,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扶大唐社稷之忠臣良将,就算他七十古来稀,身在荒野山林,只要他有治世之才,报国之心,朕便要效仿先贤,请他出山,辅佐在朕的左右!”

“陛下圣明!”

众臣再度山呼。

偌大的宣政殿上,只有李德裕一言不发,那双惯常看着李瀍带着欣慰笑容的眼,如今君臣之间,隔着孔雀羽扇,却只剩一份沉甸甸的注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