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品种:绿茶-四川大巴山的巴山雀舌38(1 / 1)

1.巴山雀舌的由来

巴山雀舌,产于SC省DZ市万源市八台乡,属于绿茶类的烘青扁形绿茶。晋代常琼《华阳国志·巴志》载,早在西周时期,巴地就有“园有芳若香茗”的记述。《紫云坪植茗灵园记》记载该茶茶叶品质优良,可与蒙顶茶媲美。

巴山雀舌,源自中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之间,得名于其形如鸟雀之舌,轻盈细嫩,宛如翩翩起舞的绿叶之蝶。又因为茶产自四川巴山地区,所以取名“巴山雀舌”,蕴含着这片土地上丰富的茶文化底蕴。

巴山雀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川茶中的珍品,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制茶工艺。这种工艺以手工炒制技艺为主,保留了茶叶最原始的自然风味,使之成为了一种难得的珍品。在明清时期,随着茶文化的繁荣,巴山雀舌逐渐走出深山,成为皇室贵族的御用贡茶。

2.巴山雀舌的生长环境

巴山雀舌的产地环境得天独厚,山峦叠嶂,云雾缭绕,气候宜人,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茶叶生长在肥沃的土壤中,土壤中硒的平均含量高达0.4ug/g,这是最有利于动植物吸收的含量。茶树长于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中国名优绿茶的茶园大多位于高山,因为这里的环境条件特别适合茶树的生长。高山气温较低,湿度较高早晚云雾笼罩,平均日照短,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茶树新稍缓慢生长,保持鲜嫩度,所得芽叶柔软,叶肉厚实,果胶质含量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高,加上植被的繁茂调节着茶园温湿条件,使得茶树生长更加健康,茶叶中的氨基酸、芳香物质等成分也更加丰富。烂石地也是茶树生长的重要条件之一。在《茶经》中曾有记载:“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高山茶园土壤经过风化作用,多为烂石地和砾壤土质,土壤通透性好,茶叶所含矿质等各种营养物质丰富。

具体来说,巴山雀舌的主产区主要集中在广元、达州、巴中等地区,这些地方的海拔在600至1200米之间,为茶树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3.巴山雀舌的品质特征

巴山雀舌外形扁平、勾曲,色泽绿润,带有明显的白毫,形似雀舌。茶叶身骨重实,匀称整齐,富有光泽;摇香可闻到清新的嫩香,带有一丝甜意,同时还有一种独特的兰花香,香气高爽持久;冲泡后的巴山雀舌汤色明亮,呈浅黄绿色,多次冲泡后,汤色仍能保持清澈明亮;滋味鲜爽回甘,口感醇厚。品茗时,只需少许茶叶便能带来浓郁的口感;叶底嫩绿匀齐,芽叶肥壮。

巴山雀舌的品质非常出色,其芽叶细嫩,色泽翠绿,香气清幽,滋味鲜爽回甘。这是因为该地区的独特自然条件,如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等,为茶树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同时,茶树在这种环境下生长,能够充分吸收阳光和水分,使得茶叶中的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较高,从而提升了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4.巴山雀舌的采制工艺

巴山雀舌采摘茶叶的过程十分讲究,必须在清晨露水未干时进行,以保证茶叶的鲜嫩度。每年清明前后,巴山雀舌的鲜嫩原料开始被采摘。采摘的标准是一芽一叶初展,即叶片刚刚展开,露出嫩芽。特级雀舌通常在清明时节采制,而一、二级茶的采摘标准分别为一芽一叶初展和理条手法。以单手、双手交替进行的手势进行采摘和制茶,包括拇指、食指的伸直抓茶、轻轻拉回等动作,茶叶需要被轻轻地甩出,手指、掌稍带力兼用压、捺、拓、抓、带、甩等手法,使茶叶在制茶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呵护。

采摘后的茶叶经过一系列的制作工序,包括摊青、杀青、理条压扁、摊凉、隔离整形、辉干、烘焙提香等步骤,最终制成干茶。巴山雀舌的制作主要以手工炒制为主。炒茶的过程需要经过多次翻炒,使茶叶受热均匀,保留其自然风味。同时,制茶师傅们还要根据茶叶的质地和温度来掌握炒制的力度和时间。

5.巴山雀舌的冲泡方法

巴山雀舌是一种优质的绿茶,其冲泡过程也极具观赏性。选择玻璃杯作为冲泡器具,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透过玻璃杯,可以观察到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游动、变幻的景象,给人一种清雅、自然的感觉。

在冲泡巴山雀舌时,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首先,无论使用玻璃杯还是盖碗,都应选择较小型的器具。这是因为较大的器具容易导致水多,茶叶易老,会影响茶叶的口感。为了更好地发挥巴山雀舌的色、香、味的魅力,在使用热水将杯烫过之后,加入适量的雀舌茶叶,注入少量沸水没过茶叶,轻轻地晃动杯子让茶叶苏醒一下,再加入沸水至八分满。这一过程需要轻柔而缓慢地进行。

冲泡巴山雀舌以3次为宜。在第一次冲泡时,由于茶叶还比较紧实,茶汤的口感可能会稍显苦涩。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茶叶会逐渐舒展,茶汤的口感也会越来越醇和。当喝至杯中剩1/3左右茶汤时,再加开水冲泡,这样可以使得前后茶汤浓度比较均匀,口感更加协调。

在冲泡过程中,还有一些其他的注意事项。比如,水温的控制非常重要,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茶汤的口感。一般来说,85度到90度的水温比较适宜。另外,注水的方式也会影响茶汤的口感,采用环状注水法通常能够得到更加均匀的茶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