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23)23(2 / 2)

【朱祁镇确实要为土木堡之变,负重大责任,除了他宠信宦官,偏听偏信外,还因为他普信,自以为能比肩太*祖太宗。前面就说到,朱祁镇的早年教育资源非常差。当皇帝十几年期间,前期是三杨代班,后期是王振代班,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没什么建树。朝臣中许多大臣,都是永乐年间留下的老人,有这些人支撑,朝廷还能正常运转,结果土木堡之变就送走了一半。】

【当皇帝搞内政不行,军事更是一塌糊涂,他就是大明朝开国以来,皇帝中军事才能的深谷。连他爹朱瞻基都上过战场,亲征过并取得胜利,他连朱瞻基都比不上,更别说比肩太*祖太宗了。结合他的普信,导致出征一个月,一直在一意孤行地发布错误军事命令,然后将全体都带进了沟里,翻了个大车。如果他稍微有些军事素养,都不会如此拉胯——估计在大同就能意识到情况严峻,那时候直接跑进紫荆关,还能保住大军主力。】

诸位君王都陷入了沉思,皇子的教育确实是个大问题。

嬴政属意公子扶苏,可扶苏似不能理解他的雄才伟略,而其他公子,似乎连扶苏都不如……继承人的事,属实让千古一帝头疼了起来。

刘彻此时也收敛了放荡不羁的样子,他想到了太子刘据。刘据颇有一些想法和才能,刘彻却总觉得他不太合自己的心意。刘据不仅觉得他穷兵黩武,不甚支持他的政策,身后又有强大的外戚,这让刘彻又忌惮又忧心:即便是刘据不在活着时夺位,自己死后,他还能将自己的政策执行下去吗?

李世民也叹息,他和长孙皇后生养了好几个孩子,但孩子们似乎在逐渐长大后,都有了自己的心思和打算。皇子得教,可是教的过于优秀了,似乎又让当皇帝的父亲坐立不安。

赵匡胤倒是没这个担忧,他的儿子都是在征战中成长起来的,如今也算能守护一方,至于传位于弟弟赵光义的事……赵匡胤微微冷笑,他还能再活个几十年,有什么好着急的?

玄烨倒是没有这个烦恼,他的烦恼在另一个极端——儿子们太多且都出众,个个野心勃勃,龙争虎斗,搅得他感觉自己的皇位都不稳了。太子胤礽和大阿哥胤褆已经被圈禁,剩下的儿子也没有多安分。可惜即便是个个出众,也免不了要走向晚清。难道就无法避免这样的命运吗?

朱元璋陷入了深深的怀疑,自己当初对朱标是全力培养,难道后世子孙没有学这一点吗?老四呢?老四孙子干什么吃的?对儿子的教导怎么能如此松懈?

朱元璋回忆起朱祁镇经历的事,心里是一阵阵愠怒,这哪里是养太子,分明是暴发户家养二世祖!当年他村里的地主家,就是这么养儿子的。这样养出来的皇帝,不把大明基业败光了才奇怪。

天幕说得对,作为皇位继承人,就是要用教育资源去堆,去好好教导。

朱元璋心中无比的懊悔和自责,觉得是他自己疏忽:当初在位时,想到了给天下颁布《大明律》和《大诰》,想到了完善朝纲、分宰相权,想到了用藩王镇守边疆……独独忽略了最重要的皇子的养育,忘了给定个皇子的教养章程了。若是自己定了个章程,后世子孙们好好教养各代皇子,尤其是太子,也出不了朱祁镇这种祸害国家与朝臣的鳖皇帝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