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回 牢笼志士86(2 / 2)

奉闲和尚平心静气地继续问道:“苏施主,请问科举制的弊在何处?”

苏轼沈思默想片刻,这才开口道:“我认为科举制亦最少有三大弊端。其一,科举制过分强调了门第和身份背景,导致了社会阶层的相对固化。在科举制下,只有符合特定社会地位的人才才能通过考试获得官职和地位。这使得社会阶层固化,真正的底层百姓难以获得上升的机会,也难以真正打破阶级固化的局面;其二,科举制度没有重视人才的真正才能和潜力,而是过分强调了考试成绩,导致读书人过度关注考试技巧,忽视了实用知识和创新思维。在科举制下,考试成绩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而人才的真正才能和潜力却被忽视。这使得一些人仅仅因为考试成绩优异而获得官职和地位,而真正有才华和能力的人才却无法得到公正的待遇;其三,科举制导致了国家一定程度上的文化落后。在科举制下,真正的文化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一方面,科举制使得文化教育只局限于上层社会,底层百姓无法获得良好的文化教育。另一方面,科举制下的文化内容也受到了限制,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无法得到传承和发扬。”

奉闲和尚轻轻点头,表示对于苏轼话语的认可,但随即看向苏轼的眼神愈发怜悯。

苏轼见奉闲和尚如此作态,内心猛地“咯噔”一下,那种莫名的如同天塌地陷的恐慌情绪瞬间充斥全身。

奉闲和尚未再继续发问,而是直言不讳地说:“阿弥陀佛。苏施主,说一千道一万,科举制针对的就是全天下的读书人。如果读书人只是一介布衣,一无所有,他就会为所欲为,想怎么想就怎么想,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但是,如果读书人一旦通过科举入朝为官,他就会患得患失、畏首畏尾,他就会舍不得那顶官帽子。”

苏轼本就聪慧,听到此处,身体逐渐发寒。

奉闲和尚继续说道:“科举又称恩科,顾名思义,是指皇帝施恩于天下士子,目的是结天下读书人以欢心。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则是用‘学而优则仕’的家国情怀和高官厚禄的名利诱惑来收买天下读书人。科举的第一要义既不是为国选材,也不是化育天下,而是让全天下的读书人全部进到科举的牢笼里,让他们专研章句、白首穷经。如此,读书人安定了,天下即使还有人想造反,也不过是些草寇之流,不足为虑,成不了什么大势。”

苏轼此时已经有些止不住地颤抖了。

奉闲和尚没有理会苏轼,而是快刀斩乱麻,开门见山地说:“这是一张围困了全天下读书人将近五百年的大网。显而易见,这张大网还会继续围困全天下读书人第二个五百年,甚至千年以上。但是对于读书人来说,他们心甘情愿钻进去,并且会想尽办法、不择手段往里钻。学而优则仕是全天下读书人骨子里流淌的血液,至于取士的目的和方式,或许根本不重要。这是最无解的阳谋。科举是牢笼,全天下读书人是志士,科举制的第一要义就是‘牢笼志士’!”

扑通一声,苏轼瘫坐倒地,根根汗毛倒竖,全身透骨奇寒,如坠冰窟。苏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部瞬间天崩地裂,轰然倒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