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第十八章:朕的太子给朕戴了绿帽子72(1 / 2)

王掞跪在殿中,面容疲惫,声音却有力:“太子过错,错不在太子一人。太子看似金尊玉贵,但何尝不是战战兢兢过了三十几年?”

康熙恨不得反驳王掞这话,胤礽都敢下皇帝的面子,哪里有战战兢兢!

王掞继续道:“皇上说太子不尽职,可自太子辅政以来,又有多少人听从太子调遣?六部公卿,诸位堂官可有尽职尽责辅佐太子?”

“张廷玉,马齐等身为太子太保、上书房大臣,可有对太子救偏补弊?”

“诸位阿哥,是否当真做到了内襄政本、外领师干?是否如皇上所愿,襄助太子?”

胤礽见王掞越说越过分,将在场官员与皇子们都骂了进去,不禁跪在王掞身边低声道:“师傅,您就少说几句吧!”

王掞顾不上胤礽的阻拦,到底还是说完了:“阿哥们,都是各自为政!明为辅佐,实为阻碍。如此情形,太子又如何尽职?”

“便是、便是皇上,可曾设身处地为太子想一想?难道皇上便毫无责任吗?”

王掞这话,让胤礽不好说什么。他的指令确实没有多少人听,但实情倒也不是全然都像王掞所说的这样。有些事确实是他做得不好,尤其是凌普起兵的事,他也不是全然无辜。

见康熙面色已然不好,胤礽怕康熙降罪,便求情道:“皇阿玛,师傅今日御前失仪,还请皇阿玛念在师傅一片苦心上,饶恕一二。皇阿玛的责罚,儿臣愿一力承担。”

王掞哪里是御前失仪的罪名,明明是狂悖犯君,太子这是避重就轻。

殿中众人见王掞连皇帝都骂进去了,已然是瑟瑟发抖。

康熙发觉王掞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怕自己废太子罢了。

摘了帽子,康熙抚额,给了他一句准话,也算是稍微表露一下自己的意思,“你对太子尽心尽责,朕难道不是吗?为君为父,朕自认没有亏欠了他。至于停用太子印鉴一事,你自己问问他,朕有没有借题发挥?”

户部欠款的事,除了胤禛、胤祥,其他皇子基本上都借了。胤禩为收买人心,大肆给官员和皇亲放款。胤俄借钱盖戏台子,胤礽借钱买花园,胤禔门人放高利贷。大家都有错,康熙各打五十大板,便也不说什么了。

郑春华,康熙就当胤礽是情难自制,放他一马。

可刑部的事,完全是胤礽咎由自取!说胤礽有失察之罪,没冤枉了他吧?

凌普带兵一事,确实是胤祯几人暗害!可那印鉴能被盖上,胤礽当真毫不知情吗?若是不知情,那晚又何必装疯卖傻?

“未来的皇上”,这话看似狂妄直言,实则表明他身为太子,板上钉钉的继承人,完全没有谋逆的理由。

恰恰也因为胤礽如此表现,康熙才给了他最后一次机会。

胤礽不是没有心机,也不是没有胆量,而是不用心、怕担责!

做错事被皇帝责罚,那不如不做!这就是胤礽的想法。他只要韬光养晦,表明自己没有野心,保住太子位即可!

这不争锋、不露芒的做法,不适合胤礽。

无论是从前的皇帝,还是如今的康熙,都不需要一个这样的太子!

想到此,康熙觉得他只是让胤礽成了一个无实权的太子,没有将胤礽关在毓庆宫、咸安宫等地方,已经很对得起胤礽了,“旁人构陷,朕已经处置了。小人谄媚,朕也将那些人废了。可他也得吃吃教训,醒醒神。别成日里什么都不当回事,只顾着纵情任性,肆意妄为,眼里、心里没有国事。”

康熙说完再不停留,直接回了乾清宫东暖阁歇息。他甚少被人这样指着鼻子骂,要不是王掞是太子的老师,只怕是饶不了他。

如今几位皇子,圈的圈,关的关。就连朝臣,他也将佟国维等阿哥党都处置了。胤礽要是再有任何不当之处,那就不要怪他这个当阿玛的心狠了。

自热河回来后,康熙将皇子们挨个查了个底掉。他如今也算是看明白了,这辈子,皇子们都不是省油的灯。来这个世界,也不过两年罢了,他就被这些名义上的儿子们折腾得心力交瘁。

胤禔脑子不聪明,却一心想拉太子下马,为此干了不少蠢事。

胤禛信佛,然而手下的年羹尧一夜之间屠了江夏镇,胤禛却拉着胤祥一起善后。就为了一个百官行述!

胤禩太会收买人心,搞得满朝称其为贤王。

胤禟,胤俄为了胤禩,在江夏镇搞了几百万两银子藏着。

胤祯胆子大到假传太子手谕。

剩下的皇子太小,不提也罢。

康熙觉得,年长的这几个没一个省心的!他连近身的大臣都换了几个,六部官员也处置了不少。百官行述,有何用?况且江夏镇一事,年羹尧这是为了胤禛昔年受辱一事出气吗?

逆子,都是逆子!

胤礽亲自送王掞出宫,让他回去好生歇息,“师傅,您放心,停用太子印鉴一事,皇阿玛他没有别的意思,您别为我操心了。过些日子,您还要来毓庆宫给我讲学呢!”

王掞忽然觉得太子懂事了不少,他一向拿太子当儿子养,也不知道太子在热河到底经历了什么,只道:“你受苦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