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试炮(中)166(1 / 2)

第166章 试炮(中)

众人看着杨换的操作,炮口处插着的那个奇怪尺子,还有两人的对话,纷纷表示不明所以。

冯国用见状当即问道,“大帅,这炮口处插的是何物?有何作用?”

“此物名叫炮规,规矩的规,算是一种尺子,专门测量火炮的俯仰角度。”鲁锦看众人都不太明白,便给他们解释道。

徐达也好奇道,“什么是俯仰角度?这和放炮有何关系?”

鲁锦这次没再解释,而是往旁边一指,“杨换,你来跟大家说。”

“是。”杨换安排好火炮操作后,立刻来到旁边跟众人讲解。

“大帅讲课时说过,打炮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把炮弹扔到敌军的头上,这本质上和扔石头没什么区别,就像射箭和弓弩,还有抛石机,其实都只是为了把物体扔出去,而扔出去的东西受到地心引力的影响,所有扔出去的东西,最终都会往下落,物体在空中划过的这条轨迹,大帅称之为抛物线。

“我们打炮实际上就是扔铁球,铁球飞行的抛物线,在炮术里面有个专用名词叫弹道学,弹道又分为内弹道和外弹道,这炮规就是用来测炮管俯仰和计算弹道的。

“就像射箭一样,假如一张弓平着射只能射一百步,那把弓抬起一些,往高处射,就能射到一百五十步,甚至二百步,抬的越高射的越远,当然这话也不准,大帅说抛物线的最远射程应该是45度仰角,称为最远抛物线,若是抬得过高,超过45度,射程反而会变短。

“我们用的这种火炮叫平射炮,使用时仰角一般不会超过15度,这炮规就像是弓弩上的望山,把炮规插入炮管,看铅垂线与炮规的夹角,若为九十度,则说明火炮处于水平状态,若夹角为89度,说明当前火炮仰角是1度。

“用同样的装药,打同样重量的炮弹,通过调整仰角的高低,就能把炮弹打到不同的远近,大帅还教过好多算数的算法,都是计算弹道的学问。”

众人听的目瞪口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原来这打炮还有这么多学问,还要专门学习算数,怪不得大帅专门找了一帮孩子来学习炮术。

这时徐达蹙眉思索一番,又问了一个问题,“这就是说,只要知道敌军与火炮之间的距离,你就能算出这炮管该抬多高才能打中对方,是吧?”

“对。”杨换肯定的点了点头。

徐达闻言立刻又追问道,“那打仗时又不能跑到敌军阵前拉着尺子测量,你如何知道敌军相距我军到底有多远呢?”

众人闻言也都频频点头,这的确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杨换则当即解释道,“炮术最重要的一个科目就是测距,只有测得准,算的快,才能打得准,只测距一科,大帅就教过三种方法。

“若为预定战场,我们呈守势,如守御城防,堡垒,炮位是固定炮台,就可以趁敌军未到之际,先行测量,绘制好炮击舆图,等敌军来后,就能百发百中。

“若为野战伏击,有条件时也应提前测量绘制舆图,做好标记物,战时才能百发百中。

“若是野外遭遇战,不能提前测绘舆图,则可用三角测距法,也叫跳眼法,来测量大致距离。

“另外还有测距仪器,大帅有台望远镜,里面就有测距用的密位,直接用望远镜就能看到距离,只不过这种仪器暂时还造不出来。”

杨换言罢便指向旁边的那台单筒望远镜,此时已经架好,瞄准靶场方向。

在场的老将当然知道鲁锦的望远镜,但徐达他们这些新来的还没见过,听说这玩意还可以测距离,顿时好奇心大作。

“此物如何使用?”

杨换闻言没有说话,而是转头看了看鲁锦,鲁锦便道,“你们想看的都去看看。”

三个新来的再也忍不住,在杨换的指导下纷纷用望远镜观察起来,眼前二里外的目标在望远镜中清晰可见,郭兴又稍稍转动,看向城墙方向,甚至可以清楚的看到城头上站岗的士卒,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嘶,此物真是神器啊,望远镜,望远之镜也,有了此物,岂不是敌军任何布置都瞒不过我军,真窥探敌营之利器,大帅,这东西咱们自己造不了吗?”

鲁锦摇了摇头,“可以造,若是天下承平之时,花个几年时间,汇聚能工巧匠,一定能造出来,只是现在是什么世道,哪有时间造这玩意。”

徐达看过之后,又听到鲁锦的话,忍不住叹道,“那真是可惜了,若此物能配发全军斥候就好了,攻城时也可在城外建高塔,将这望远镜架于塔顶,定可窥城中虚实。”

言罢他又问道,“这望远镜现今不能制造,那野战时又该如何测距,你所说的跳眼法又有何限制?”

这次杨换倒是没有犹豫,当即道,“跳眼法不需仪器,有手有眼,会算数就行,就像这样,用两眼交替望向目标,再心算一下即可得出大概距离,徐营官若是不信,咱们可以试试。”

徐达见他只平伸手臂,立起一个大拇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那轮流观看,就说这样能测出距离,心中十分好奇,便看向鲁锦。

鲁锦点点头,“靶场都有标识,你随便在军营中挑个没有标记之处即可。”

徐达当下欣喜,瞅了瞅四周,一眼便看向点将台,鲁锦的中军大纛还立在那里,当即道,“就点将台吧。”

这话一出,杨换当即举起手开始目测,炮班里几个闲着的小兵也开始举手测距,鲁锦听到徐达选的这个目标,却忍不住笑了起来。

跳眼法在有明确标识物的时候,还是比较准的,最怕的是草原,大海,天空,这种完全没有标识物的地方,那测都没法测,而徐达却选了点将台这个目标,那对于杨换来说简直是送分题,因为大纛的尺寸他是知道的,有了个明确的标识物,再想测距就不难了。果然,只是不到十息的时间,杨换便已测出结果,“从我站的这个位置,到旗杆处,当有860米上下。” “我觉得有九百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