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集《 》15(1 / 2)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三面。

前面我们讲到庚六识大圆通,『识大圆通』它的重点就是──不管我们生命当中发生什么事情,你就观察你的心就可以了,因为心是根本。那么从唯识的角度──唯识所现的关键在唯识所住。在〔唯识学〕的思想──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尽量不要住在事相,而是住在道理。我们从事相思考,你是障碍重重,永远跳不出去的;你从道理上思考,你会发觉每一个法,都是顺逆皆方便,对你都会有帮助;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在你的生命成长过程中,都扮演一种不可缺少的增上力量,就是从道理来思考。

从经文上来看──弥勒菩萨他出家的时候,烦恼是不轻,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啊!但是伟大的日月灯佛并没有去诃责他,因为诃责也没有用,他也不是故意的,他的习气!佛法重视的是方法,你掌握了一个正确的方法,你就会出现真实的功德,诸法因缘生嘛;你上了正确的高速公路,他就会被带到一个正确的目标去!所以他就告诉他说:没关系,你烦恼重不怕,佛法多的是法门啊,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嘛。佛教里面不怕你烦恼重,就怕你不修学。所以他就不断的告诉他,你现在老是遇到这些名利啊、权贵啊…你不要住在外境,你就观察你这一念心,只要把心安住在真理就可以了。那么他这样子做,会有什么样结果?我们看经文:

修久定成

【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

圆证唯识

【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

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那么历劫以来,他就是不断的观察这一念心,经常把心安住在真理,而不是住在事相上,以这个真理为住,历劫以来,以此唯心三昧来侍奉恒沙诸佛。这时候,他这种追求世俗名利的这种习气、这个颠倒想,消灭无余啊!因为你一个人,他会产生烦恼,他肯定向外攀缘,一定住在事相。所以《楞严经》它是从根本对治,把你那种有所得心除掉以后,这些枝叶花果自然消失掉了。

不过蕅益大师说:这里的歇灭无有是指他远离粗的烦恼,就是远离遍计执,但是没有离开依他起。他知道外境是内心所变现的,所以没有什么好执着的,都是虚妄的。但是他对于能变现的那一念心──依他起的心,还是有所住;他远离外境的住,但是他没有远离对内心的住。

他在什么时候才有真实的成就呢?等到燃灯佛出现于世的时候,他把那个能变现的、明了的心──依他起,也把它放掉,这时候远离外境的执取,也远离内心的执取,成就无上妙圆识心三昧。这个以《唯识学》来说,是证得圆成实性,远离遍计执也远离依他起。遍计执──指的是外境的执取;依他起──是内心的执取。

这时候他所觉悟的真理是什么呢?所有的圣道,一定是对真理的觉悟,我们看他是怎么觉悟的?他能够看到无穷尽的虚空,在虚空当中十方的国土,这个国土当中有『净秽有无』;这个净是清净的四圣法界,这个秽是染污的六凡法界,那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

有——从依他起的角度、从因缘果报,有它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叫做因缘有。

从本性来观——它是自性空,叫无。

所以说: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那得看什么角度来看。从因缘来看,它的确有它的假相;但是从它的真实义来看,它的确是本来无一物的。那么这些『净秽有无』,都是怎么回事呢?都是我当下一念心之所变现,所以我了如是『唯心识观』的缘故,我现在能够一念心识流出无量的功德庄严。

佛陀在《楞严经》的前文,有一段讲到:凡夫的一念心啊,流出种种的障碍,你汝暂举心,尘劳先起。为什么你起心动念你就烦恼重重?为什么佛陀心一动,那是无量的功德自在呢?这个地方佛陀说,你应该去好好反省,你出了什么问题。

我们的心跟佛陀的心,本质是没有差别,但是我们的心,怎么就被我们操作得这么的一个复杂障碍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有所住,不是我们本质有问题,是我们的作用出了差错。如果我们能够把心带回家,你看──一念心识流出无量的功德庄严,而蒙佛陀授记、次补佛位,是贤劫未来的第五尊佛。释迦牟尼佛第四尊,他是第五尊。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我整个下手处就是──观察一切法,都是我一念心所变现的,而成就识心圆明;从一念的心识当中,成就圆满的智慧,而悟入了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就是二空真如,就是我们回归到一念心性叫圆成实性。那么远离依他跟遍计执,我们前面说过──先远离遍计执,再远离依他起。得无生忍,斯为第一,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斯为第一。

那么众生的颠倒想——唯识所住,是怎么回事呢?凡夫是怎么住的?怎么执取的呢?

《唯识学》上说──我们凡夫的执取,它不是普遍的,它是局部的执取。什么叫局部的执取?叫随所生所系──它的生命出现什么样的相貌,它就住在它自己所变现的相貌。比方说蚂蚁,你看蚂蚁牠的世界,牠就去住在这个糖果、饼干;你给它一个黄金,你说:欸!黄金比饼干值钱,它不管你,它就喜欢饼干;你看这个鸟,鸟它的住就住在那个虫,它整天只看到虫;那么猫它的心就住在这个老鼠。忏公师父以前在斋戒学会的时候讲《唯识学》,他讲一个实际的譬喻:他说这个猪啊,公猪看到母猪扭扭捏捏,就觉得这个猪很丰满;他说这个蛇,公蛇看到母蛇,欸…这个蛇长得很苗条。这就是随所生所系!你变成一个什么果报的时候,你说我今生很喜欢什么,其实你来生喜欢的东西不一样,你今生喜欢钱,你变成蚂蚁你还喜欢钱吗?不可能。但是那个攀缘的本质没有变,问题出在这个地方!

有一个小故事说──说有一个年轻人,他跟一个女众相恋了三年,即将要结婚,后来这个女众在结婚的前一个礼拜,跟另外一个男众结婚了。这个男众打击很大,他觉得受到重大的创伤,就一病不起了。当然这个心病没办法治,他的母亲很着急,找很多医生给他看,也看不好。后来刚好有一个出家人,一个行脚僧从他的门前经过,他母亲就觉得这是一个希望,就把这个师父请进来,希望这个师父跟这个年轻人开示、开示。

这个行脚僧,他一入定啊,就知道,哦!是怎么回事,他知道了。他就叫这个年轻人睡一下觉,休息一下…你太累了。那么这个年轻人在睡觉当中,这个出家师父就以他的神通力,让他看到他过去生的因缘。这个年青人在睡梦当中,看到───一个茫茫的大海,就在大海的岸边,出现一个女众的死尸;这个女众,可能是一时不小心掉到海里面死掉了,死掉以后,大海就把她冲到岸边来。欸,有一个人走过来了,这个人看到死尸以后,动了悲悯心,摇摇头,哎呀!真是可怜,就走掉了。过没多久,又来了第二个人过来,看到这个死尸,又动了慈悲心,慈悲心是更强烈了,就把衣服脱掉,盖在这死尸上,给她几句祝福就走了。没多久,第三个人又过来,看到死尸,他起了非常强烈的慈悲心,就挖了一个坑洞,把她埋在坑洞里面,入土为安,把它盖好,上面再放个十字架就走了。

这个年轻人在梦中,看到这些之后,他就醒过来了,师父就对他说:你看到你前生了?是啊!他说:你是第二个人啊,你衣服给她,所以她陪你三年,你也够了!她嫁给第三个人,第三个人帮她埋葬,她要用一生来陪伴他。因缘不同啦!对不对?

我们经常会觉得──好像别人对我们不够好,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说,我们过去生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因缘?所以一个人要能够认命,很多事情是很好处理的。所以我们一再强调──先求认命,再求改造命运;你先相信你今生是业力变现的,你要先相信;一个人不能认命,你就很难修行。

其实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是息息相关,你今生你脱离不了过去的;我把过去切割……只有佛陀做得到,你肯定被过去业力所牵引的,那么今生当然也会牵动到来生,所以我们对于今生的因缘,真的是要认命放下,但是你的重点是在未来──开创未来。

当我们在做善法的时候──不够用心,随随便便的去做,你来生你就不要去埋怨,为什么你的功德是这么少,别人的功德是这么大,因为别人在因缘当中,所付出的心力是不同的。所以过去可以让我们当检讨,为什么我的生命的因缘是这个样子?他的因缘是这样子?他就是多一份的用心嘛!同样一件事,同样的拜佛、同样的持咒,为什么他来生是这么一个广大功德,而我今生是这么微小呢?就是你是不是把那个心放进去。

所以说万法唯心──你前生的用心,把今生的果报创造出来了,这一部分认命,反正过去也不能改变了;但是你今生点点滴滴的用心,又开始在累积来生的果报,这个地方你要注意了!

这就是唯心识观的整个思想──唯识所现,唯识所住,唯识所变三个内涵。

己二、开显真实(分三:庚一、值佛禀教。庚二、依教修证。庚三、牒证结答)

前面的整个圆通,佛陀所开显的,都是在破妄,破除对假相的执取。以下的耳根圆通它偏重在对真实心性的观照,以观照真实来破妄,对于真实的发明就比较详细了。

庚一、值佛禀教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这个修耳根圆通的值佛禀教:他是遇到了佛陀而禀受教法,当机的菩萨是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名号的由来,有两层含义:

首先,从因地上来说──因为这位菩萨在因地当中,依止耳根的反闻闻自性而证入圆通,从耳门而入,所以叫观世音。

其次,从果地的妙用来说──这个菩萨在救拔众生的时候,他是靠别人称念他的圣号,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而观世音菩萨就观其音声令其解脱,所以在果地上,菩萨是寻声救苦,从音声当中来救拔众生,所以叫观世音。

这位菩萨即从座位而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说:我回忆我过去,在做凡夫的时候,在无数恒河沙劫之前,有一尊佛出现于世,这一尊佛是古佛观音——观音如来。我在那个时候受了菩萨戒,发了菩提心,这时候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这个地方讲到我们修三昧的三个次第: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一、蕅益大师说:什么是闻慧呢?听闻法义觉悟自性。我们刚开始听闻到《楞严经》法义之后,知道…原来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我们有一个真实的心性。刚开始是一种信心,所以闻慧本身没有调伏烦恼的力量。哦,原来我心中有一个家,但是你还没有回家,你知道有个家。

二、思慧──安住真如,调伏妄想,你开始念念起观照了,遇到事情你不再马上住下去了,你遇到事情,先把心带回家──回光返照,问你自己你当下的念头,是从什么地方来?开始做回光返照的功夫,把我们一念心,安住在真理,先把心安顿好,再来处理问题。

三、修慧──就是旋根脱尘,断惑证真,加上禅定的加行,开始断惑证真、脱离外尘、脱离六根。

这就是整个修学三昧的次第——闻慧→思慧→修慧三种次第,这是他过去一个简单的因缘,再看他的依教修证:

庚二、依教修证(分二:辛一、总叙圆修。辛二、别明破阴。)

依止闻思修入三摩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呢?

辛一、总叙圆修

先看第一段,拢总的叙述他整个修学的方法: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耳根圆通的重点,就在这一句话──初于闻中。

我们整个《楞严经》的修学就是:要把心带回家,把生灭的、妄想的心,一个住在事相的心,回归到一个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一个离相的心性。但是问题是──心性是无相的,你怎么观呢?所以肯定要借假修真。这里他所假借的是什么呢?闻。

闻是什么呢?

比方说──我们现在请维那师,敲一下引罄…锵…我们听到声音的时候,不要住在声音,你回光返照,你为什么听得到声音?能听是谁?听声音的是谁?把那个谁找出来。说:为什么桌子听不到声音?为什么你就听得到声音呢?闻,因为我们耳根当中有个听闻的功能,你就从那个地方进入。生死凡夫是从闻里面出来,听到声音就向外攀缘──住在外境,然后被外境绑住,不得自在。

这里的初于闻中──就是从耳根当中能闻的功能,然后反闻闻自性,从这个地方去找到我们的家。怎么找呢?入流亡所。前面是讲那个门,那么这个门进去以后,怎么办呢?入流──就是观照真如,叫入于真如之流,不是入于生死之流,入于法性真如之流。那么入流──指的是它的观照的智慧;亡所──是指它的一个所破的执取。什么叫所呢?就是五阴──对色受想行识五阴的执取的心叫做所。所以他念念正念真如的时候,就把他对五阴的执取消灭了。

我们看附表第七:

耳根圆通就修这一句话──『入流亡所』

你要把妄想破坏──

你一定是先要有智慧──先有入流;就是你用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方法,慢慢的入于真如佛性之流,也就是──你慢慢的安住清净的真如、无相的真如。

这样有什么功德呢?消灭了五阴假相的执取,把这个五阴的妄想慢慢的消灭了。

这个五阴的妄想──在本经当中是配合六结,比方说色阴:

从眼根来说──是明、暗,光明跟黑暗。

从耳根──来说是动、静,动就是有声音,静就是没声音。

从鼻根来说──是通、塞,是畅通的或阻塞。

从舌根来说──是恬、变,平淡无味叫恬,变就是酸甜苦辣…各式各样变化的味道叫变;恬是没有滋味,变是有滋味,这个是舌根的两种障碍。

从身根来说──是合、离,你跟身体是合—接触,或者是分离。

从意根来说──是生、灭,生就是有想,灭就是无想。

一、这色尘当中,以耳根来说──是动静二结,就是动结跟静结两个结。这个结就是绳子打结那个结。二、受阴──受阴有一个叫根结。三、想阴──叫觉结,它为了显那个明了的觉性,觉心现前,这个是想也是个结,你要住在这个地方就变成障碍。四、行阴──是空结,一种无相的、空的相状出现,它也是一个结。五、识阴是灭结,所有生灭的因缘消灭了,一种不生灭的相状现前,这也是一种结。所以在耳根当中是六个结──动、静、根、觉、空、灭,刚好配合五阴。

辛二、别明破阴(分五:壬一、圆破色阴超劫浊。壬二、圆破受阴超见浊。壬三、圆破想阴超烦恼浊。壬四、圆破行阴超众生浊。壬五、圆破识阴超命浊。)

壬一、圆破色阴超劫浊 我们在回家的时候──第一个先把心从外在的六尘带回来!因为我们的心,虽然五阴都是一种执取,但是要从外面先破坏。古德讲一个譬喻说:我们现在穿五件衣服,你当然先脱最外面那一件,你不可能先脱里衣!五阴它是一层一层的,色阴破了→受阴才现前;受阴破了→想阴现前…。所以我们现在把心带回家,是五个次第──先从外在的尘相当中带回来。那怎么带回来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