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命运的起始1(2 / 2)

他的思绪开始混乱,这个身体的记忆一点一点地浮现在任澍的脑海里:父亲任镇安,是蒙江列车段的一名乘务室主任,常年奔波在铁道之上;母亲汤吉萍,在矿山机械厂勤勤恳恳地保管着繁重的物资;姐姐任惠娟,那个在技工学校学得金工铁艺,如今却在印刷厂熏得满手是墨的姐姐,已嫁给了一个热情的火车司机。

1983年,任澍年仅十六岁,在蒙江铁路子弟第一中学度过他的高一岁月。

那年秋,铁路局的风传消息,声称今年将是最后一批办理接班手续,自此之后,老旧的顶替制度将被废除。

这一消息仿如一颗重磅炸弹在蒙江地区的铁路社区投下,引发了一场小小的风波。

在这个决定之前,蒙江的铁路家庭们总能依靠着系统内的稳定工作,代代相传,如同传家宝一般珍贵。

消息一出,无数家庭焦虑不已,他们担忧未来的生计,希望子女能在制度废除前,继续保住这份“铁饭碗”。

于是,各铁路站段的劳工部门门庭若市,退休咨询的职工络绎不绝。

蒙江铁路局与瑶川铁路分局亦感到这种民意的压力,为了职工及其家属的切身利益,不得不出台一系列政策,放宽退休条件。

男职工年满五十,女职工年满四十五,便可提出因病退休。

许多适龄职工,不论真病假病,都纷纷拿出自己的病历或通过关系在铁路医院弄得一纸证明,只求子女能顺利接班。

在上级的默许下,具体办理的职员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手续符合要求,便尽快办理。

原本要求接班子女至少需年满十八岁,此刻却放宽至十六岁,任澍便是其中之一。

在那个年代,考取大学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蒙江铁路子弟第一中学每年能考上的不过二三十人,而每届高中毕业生高达六百余人。

考上大学的比例仅有三至五成,竞争之激烈,堪比科举考秀才。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学生成绩优劣,凡是有机会报上退休的家庭,都力促子女接班,期盼着至少在职业的道路上能有一个稳定的未来。

在这风起云涌的年代里,任镇安正是因为身处这种严峻的形势之下,才做出了让自己小儿子任澍接班的重大决断。

任镇安何以至此?不是因为他不符合退休条件——那一年他已五十一岁高龄,且饱受肝硬化的折磨已长达三年,无人比他更具退休之资。

然而,任镇安是蒙江列车段的业务室主任,一个有权有势的股级干部。

铁路规章清晰地规定,干部是离休不是退休,离休者的子女不能顺理成章地接班。

面对这铁的规则,任镇安展现了父爱的伟大。

他放弃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所有优渥待遇,毅然提交了辞职报告,自降为普通工人,以此身份办理病退,令自己的退休待遇从可能的全额退休金降至仅有60%至75%的工资。

这一切牺牲,都是为了能让小儿子任澍接上班,以此确保儿子未来的稳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