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戴富民的认同感125(1 / 2)

戴富民点点头:“如果你们有需要,我可以出钱,价格好说。”

说着,戴富民吃了口菜,顺手扒了一口米饭。

薛书羽问道:“您能出多少钱?”

“你们准备做到什么规模?”

“初步目标是20家店,等稳定下来之后,再向青市下辖的县深耕,100多家店应该没问题。

当然,我们也不止做单一品类,公司还会再向食堂方向扩展,高端餐饮我们也有兴趣。”

薛书羽对未来的商业计划,非常清晰。

按她的预估,即便是不出青市,最终沈秋的公司规模,年净利润应该是在亿往上的。

戴富民有些不解:“为什么都是围着青市转?不说别的,本省的几个大城市,都挺有市场的,这个味道,就算在帝都,也能打下市场啊。”

在戴富民看来,扩张才是商业的关键。

他的店刚有起色,他就开始往各大城市开分店,大城市开完了,直接走出国门,在国外开始运营。

更广阔的市场,代表着更高的抗风险能力,以及更多的需求。

相比之下,沈秋的经营策略,就跟戴富民完全不同了。

不往青市外走,市场始终就局限在这么大点的地方。

戴富民感觉这样不好。

薛书羽说道:“我老板的意思,是感觉把店开的太远,他把握不了品控,可能也觉得麻烦吧。

只在青市的话,挣的多少不谈,但确实是方便管理。”

戴富民摇头:“但这样搞,公司的上限就被锁死了。”

“那就不是我该管的事情了,老板都觉得没问题,我也觉得挺好的。”

薛书羽两手一摊。

戴富民问道:“那注资的事情呢?”

“我是同意的,您是不知道,我们现在真的缺钱,我跟老板的身家加起来,就只能开三家店,接下来就只能等资金回笼了。”

薛书羽吐槽了起来。

沈秋的公司,什么都好,技术也好,待遇也好,而且让薛书羽觉得神奇的是,沈秋招来的员工,个个都很出色。

优秀的员工,同样是公司的一笔巨大财富。

唯一的问题,就是资金太短缺了。

沈秋自己不缺钱花,但想要开店,那是真拿不出钱来。

接下来公司就算营运的很好,想开家新店,恐怕也得2个月。

太慢了。

戴富民说道:“我可以出300万,按照正常的融资,给我30%的股份就行。”

薛书羽和戴富民,在投资方面,都有经验。

按正常的情况,第一轮融资,也就是天使轮,一般是给投资者30%左右的股份。

而公司的老板,留住52%的股份就行。

这里面的算法比较复杂。

经过几轮融资,到最终公司的股权分配成型的时候,52%的股份,经过稀释,最终能留住一票否决权。

简而言之,就是会变成戴富民现在的情况。

公司的任何觉得,戴富民不同意,都无法进行。

他依然很有话语权。

但他想做成什么事情,要通过公司决议的时候,也得拉拢一部分股东,才能办成。

薛书羽眼睛一亮,但还是摇头:“公司的前景很好,这点钱拿不了这么多股份,绝对不可能的。”

“那你觉得什么价格合适?”

“您要想拿30%的股份,我感觉至少拿个2000万出来吧。”

薛书羽稍微算了算,感觉至少也得2000万。

甚至戴富民就算同意了,薛书羽感觉,沈秋也是亏的。

毕竟沈秋的公司几乎稳赚。

而且后期利润很高。

不过投资的价值,在于加快发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