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乌台诗案(四) 组团开捞4(2 / 2)

【根据史料记载,在苏轼乌台诗案被捕以后,当时的太皇太后曹氏正在弥留之际,宋神宗去探病时,这位太皇太后就曾对宋神宗说,我死了以后你也不用大赦天下,就放了苏轼一个人就好了。】

【其实呢宋神宗本意也不是想要杀苏轼,只是没料到身边的小人们一直拱火,最后搞得宋神宗自己都骑虎难下了。其中最离谱的是一个叫李定的小人,他对宋神宗说:“苏轼初无学术,滥得时名,偶中异科,遂叨儒馆。”翻译过来就是,苏轼这个人啊其实根本没什么才华,他那些名声都是瞎来的,不过是侥幸考中了科举,说他有学问简直是侮辱儒学!这个睁眼说瞎话的评价,放到今天来看也是相当炸裂的。】

【小豆丁:哈哈哈这不就是考不上大学的学渣诽谤高考状元没文化!】

【乾隆:无耻至极!东坡的才学青天可鉴,朕和皇爷爷都一直将其视为读书的标杆!】

江南某处,乾隆气得跳脚,仿佛那李定是在骂自己,一旁的皇后那拉氏看不下去了,出言提醒:“皇上,您是天子,要注意言行,喜怒不形于色。”

乾隆这才气鼓鼓地坐下。

明意无视弹幕上来自某皇帝的咆哮,继续道:【苏轼出了事情,最心焦的人自然是弟弟苏辙,只是这个时候的苏辙还有职务在身,无故不能轻易离开,于是就写了一封《为兄轼下狱上书》呈给宋神宗。

“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这是苏辙上书中的一句,翻译一下就是我愿意用我的官位来换哥哥,只要哥哥不死,你让我做什么都行。】

东晋,站在田间小路上的陶渊明陷入沉思,如果自己也有个做官做得好的弟弟,自己是否会选择留在朝堂之中?神迹骤然降临,为他展示一个后世文人的生平,究竟所谓何意?

【小苏这人虽然低调,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真才实学。当年和哥哥一起参加制策考试,小苏觉得宋仁宗赵祯年纪大了无心政事,就在考试的文章里大肆议论宋仁宗这么多年来为政的得失,就差指着宋仁宗的鼻子骂他在对抗西夏一事上无所作为、骂皇帝贪图美色、不懂得给百姓减免赋税,当年的小苏初生牛犊不怕虎,能够在考试中洋洋洒洒写这么一篇文章,无论从见识还是勇气上都是十分可嘉的。】

【不过小苏这次为了救哥哥,写的这封上书可是半点不见当年锐气。一边低声下气地给宋神宗讲道理一边加上真挚的感情流露为哥哥求情,言语间大致意思都在说陛下您可怜可怜我吧我就这一个哥哥,据说就连宋神宗看到了也是感动不已,真是可怜天下弟弟心呀!】

北宋,听到此处的苏洵和苏辙不约而同地转头看向了苏辙,他们此刻关注的重点在于弟弟在考试文章里骂皇帝,异口同声问道:“你没在这次省试里面骂吧?”

苏辙无辜摇头:“这神仙都说了是制策考试,孰轻孰重我还是分的清的。”

制策是宋朝文人做官前要参加的考核,想必那时的自己已经有点有恃无恐的态度在,所以才敢将心中想法一吐为快。

苏洵松了一口气,小儿子还算比较稳重的,至少和大儿子比起来是这样。

但谁知苏辙又补充了一句:“但我胸中确实有此类想法,我本来还想着要借什么机会才能将这些规劝送到当今圣上面前,不曾想这神迹帮了我一把。”

苏洵闻言又急又气,一边骄傲自家儿子为了黎民百姓和国家气运敢冒着失去前途的风险仗义执言,一边又忧心皇帝怪罪下来真的让这小子前途受损。

此刻老父亲骂也不是,夸也不是,真的是为难极了,最后只能拍拍大腿,长叹一声:“你们两个啊,一个敢在关乎前途的考试中骂皇帝,一个敢写文章把自己写得小命不保,真的是将我给你们取名时的用意给忘得一干二净。”

苏洵给两个孩子取名,大儿子苏轼,轼就是车把手的意思,小儿子苏辙,辙就是车轮走过后留下的印记,这两样东西都是在马车上重要而又不显眼的东西,苏洵希望两个儿子既做国家栋梁,又不忘掩饰自己的锋芒保护好自己,现在看来,俩人一个也没做到!

见父亲似乎是真的生气了,苏轼朝弟弟眨眨眼,安慰父亲道:“父亲您不必生气,您没听那神迹中的女子说,子由后来还做了官救我,这说明当今圣上并不是因为一篇文章就怪罪言者的人。至于我,肯定没死成,不然怎么能给后世留下诗文嘛!”

苏洵本来只准备冲小儿子发火的,听完大儿子这安慰更气了,吹胡子瞪眼道:“说了半天,我看你一点没领会到我什么意思!”

当今圣上?那宋仁宗确实就是自己了?皇宫禁内,听到神迹提起自己的宋仁宗赵祯心头一凛,继而惴惴不安,苏家小儿子写了篇文章骂自己,那上天到底是赞同还是不赞同呢?

作者有话要说:  1.李定评苏东坡“苏轼初无学术,滥得时名,偶中异科,遂叨儒馆。”出自林语堂《苏东坡传》第十四章。

2.曹太后救苏轼,出自[宋]陈鹄《耆旧续闻》

3.《为兄轼下狱上书》出自[宋]苏辙《栾城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