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182(1 / 2)

“我不够成熟,不够圆滑,不够老练,没关系,我只不过是一个晚熟的人。”

2012年,57岁的莫言登上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舞台,捧起了诺贝尔文学奖奖杯。在获奖后的数年,莫言一直没有新作问世,哪怕嘲讽喧嚣尘上,他也依旧罕言寡语。

时隔8年,莫言携新作《晚熟的人》回归大众视野,这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首次发表的小说,再次写回东北高密乡的事,用12个聚焦小人物的故事向读者敞开自己获奖后的生活,熟悉的配方,熟悉的趣味盎然,值得一读。

书中有许多精彩内容,里面有不少揭露人性现实的话语,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清世界的真相,进而活得通透,处世从容。

《晚熟的人》人与人深交,往往源于这五点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终点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

在这趟漫长的人生旅途里,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都在不断地经历相遇和别离。

相识的人再多,最后你终会发现,留在你身边的人,永远都是最合拍的那几个。

人与人深交,往往源于这五点:始于好感,敬于才华,合于三观,忠于人品,久在舒服!

始于好感

人与人初次相见,最先看到的是一个人的外在。

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就曾提出,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种“首因效应”。

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你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会在别人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影响日后的交往进程。

当年杨绛第一次和钱钟书见面,是在清华的古月堂。

两人初见的第一眼,便被彼此深深地吸引了。

杨绛赞钱钟书,眉宇间“蔚然而深秀”。

钱钟书也为杨绛题诗道:“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

他们两个都是出了名的爱书之人,共同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很快找到心灵相通的感觉。

此后的岁月里,他们不仅仅是恩爱的夫妻,更是精神上的挚友、一辈子的知己。

正如钱钟书所说:“真正友谊的形成,并非由于双方有意的拉拢,带些偶然,带些不知不觉。”

好的感情,都是始于初见,赢在好感。

而这样的情谊,就如生命中一轮皎洁的明月,总会在人生灰暗迷茫的时刻,点亮彼此心中的微光。

人生在世,如果有幸遇到这样的缘分,万望珍惜。

敬于才华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我们选择跟什么样的人深交,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与真正有才华的人同行,会让我们审视自己、提高自己,逐渐变得更加优秀。

与优秀的人在一起,人生也会变得更加明朗。

历史剧《大秦帝国之裂变》中,讲了这样一段剧情。

在群雄逐鹿的年代,国力虚弱的秦国陷入了绝境。

秦孝公努力想让秦国变强,于是广发“求贤令”,盼着贤能之士助他一臂之力。

当时,远在魏国的商鞅听闻这个消息赶了过来。

他多番试探,确定秦孝公是难得的明君以后,便直奔主题,畅谈了他的变法强秦思想。

秦孝公听后频频点头,并不禁赞叹道:“先生终显大才本色啊!”

此后,两人倾心相交,成为了一生的知己。

在长达二十年的大变法中,秦孝公始终无条件地支持商鞅,自己甘居幕后做虚君。

而商鞅也不负所托,他实现了秦孝公的霸业,用毕生精力为秦国谋划了一个千秋未来。

他们的故事虽已远去,但有一段对话至今深入人心:“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韩寒说:“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有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与谁相伴。”

真正有才华的人,就像是一团光,跟他们在一起待久了之后,就不想走回黑暗。

如果你想变得更优秀,一定要和比你有才华的人一起同行,一起成长。

合于三观

有段话说得很好:“一段友谊能维持多年,总显得情深似海,但时间会让你明白,岁月或许能熬出一个成熟的世界观,却不能养熟一个不投契的异路人。”

三观不同的人,即使有幸同路,到最后也不会是一路人。

自媒体人苏墨曾讲过一个故事:

夏晴和安然,同一城市,坐标上海,小学到高中的好友好同学,形同姐妹,每天形影不离,无话不说。

直到高中毕业,夏晴成绩不好读了专科,毕业接着找了当地一个有钱人嫁了,全职太太,日子过得也是悠闲自在。

安然,则因成绩好,一路直升读完大学读研究生,成为了一位小有名气的自由撰稿人,准备回家乡工作。

返回